2021年12月4日上午9:30-12:3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交流中心成功举行。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邱邑洪主任、姚宇航主管,南京大学社科处处陈冬华处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汪萍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会长、浙江大学陈振濂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原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刘伟冬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阮荣春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赦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何成洲院长,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黄厚明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馆邵晓峰教授,北京服装学院邱忠鸣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清雷研究员,浙江大学王瑞雷研究员、刘国柱副教授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孔令伟教授,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教授,浙江大学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晓明研究员等课题组成员及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广州大学、温州大学、盐城工学院、浙江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线下线上会议。
线上与会嘉宾合影
线下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南大艺术学院何成洲院长主持。南京大学社科处陈冬华处长与艺术学院汪萍书记分别代表学校与学院致辞,对莅临开题论证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指出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立项与推进工作,将一如既往支持首席专家做好相关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尽快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提供组织支持与研究保障。邱邑洪主任代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贯彻党的政治方针,旨在推动艺术学学科与话语体系建设,希望论证专家们能从多角度对课题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也希望学校、学院对课题组加强管理与督促,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政治站位,争取产出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社科处陈冬华处长致辞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汪萍书记致辞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邱邑洪主任讲话
开题论证会由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教授主持。“中国艺术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首席专家黄厚明教授从解题与问题、现状与不足、思路与方法、框架与内容、目标与路径、重点与难点、突破与创新、基础与条件等八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课题的总体框架与实施方案。课题研究秉承考古——艺术——文化史的研究进路。在强调研究对象考古学来源的同时,将中国艺术考古资料纳入到中国文明史的总体框架中进行观照,通过重大问题视角和新的史观,深入发掘中国艺术考古遗产的固有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与艺术生活的关联,显示并引导中国文化遗产在21世纪的创造性转换。课题研究立足于艺术大学科视野,通过艺术考古资料重构中国视觉考古艺术史一般叙述的同时,尝试从“多元一体”“文明互鉴”“礼乐文化”等多重学术视野对中国艺术考古遗产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与发掘,对其演进历程、视觉机制、观念形态、话语体系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度而有前瞻性的探讨。为此,课题以“视觉考古”“文化认同”“文明互鉴”“音乐考古”“图像数据库”五个关键词设计子课题,并借助于“图像”这个公共性的艺术媒介,将包罗了各种门类艺术的中国艺术考古资料纳入到“图像考古学”的分析范式中,通过实物与图像的互文与对话来重构中国视觉文明史,深入发掘其内生价值。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教授主持
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黄厚明教授课题汇报发言
在汇报课题研究总体框架及其逻辑关系的同时,黄厚明教授重点阐释了各个子课题研究的的基本目标、主要问题与方法路径。子课题“艺术考古与中国视觉艺术史的重构”,他将“艺术考古”同时视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通过“图像”这个跨学科媒介将不同艺术门类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关联,并重点通过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等不同知觉形态来解析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以此建构中国艺术独特的知识体系与理论话语体系。子课题“艺术考古与中国多民族的文化认同研究”,强调中华民族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态,其历史进程与认知形态完全迥异于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理论范式与话语体系,旨在破除西方知识体系与理论话语迷雾,树立起正确的中华民族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与历史观。子课题“艺术考古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价值取向研究”,则聚焦于中外艺术交流的三次高峰,通过不同时期的艺术考古资料检讨并反思其文化主体性。课题研究将不同的认知眼光放置在中国艺术现代化以及全球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历程中进行剖析,关注并着力探讨作为地缘思想与“古物”的中国艺术是如何借助于不同的认知眼光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诠释、置换与流动,进而形成了超越地缘中心和单一文化主体关怀的全球文化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科格局及其脉络由来,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与方法论策略,重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子课题“音乐考古与中国礼乐文明研究”,旨在通过音乐考古材料中追述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生活,探索音乐文化在礼乐文明中的存在方式与实现手段,将音乐文化融入到视觉文化的整体结构中观察与思考。子课题负责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王清雷研究员对此作了补充发言。他从音乐考古的角度,阐释了重现中国古代音乐听觉景观的重要性。王清雷研究员播放了他为中央电视台专题制作的两则视频《北京的金山上》与《茉莉花》,这是他利用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墓出土的编钟、编磬以及山西襄汾陶寺东周墓出土的编甬钟、编镈合奏而成的,让大家再次领略到2500年前钟磬和鸣的场景。
子课题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清雷研究员发言
在专家论证环节,五位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设计与具体实施方案,认为课题立意高远,框架设计体大思精,分工明确合理,紧扣国际学术前沿,且有很高的前瞻性以及现实关怀,课题前期成果也很充分,一致同意通过开题建议。对于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其难度、挑战,与会专家也进行了充分讨论,并给出了建设性意见。陈振濂教授认为课题研究要将传统金石学置于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历程中进行观照与检讨,以此重构传统金石学在20世纪的认知形态与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考古、艺术考古、美术考古、音乐考古等概念、内涵与学科立场,通过中国本土艺术遗产研究检讨与修正西方理论框架与话语体系。阮荣春教授认为通过重大问题导引与图像总控课题是很高明的解题手法,使得各个子课题在形式与内容上取得了有机的联系,不仅为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开辟了新的路径,也强化并推动了艺术考古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何成洲教授认为课题研究有很强的时代感与问题意识,他结合自己的重大项目研究经验,建议课题通过聚焦问题进一步明晰目标研究导向,使课题研究在各个层级上都能产生一批原创性学术成果。刘赦教授指出课题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将重视图像的美术考古和重构听觉景观的音乐考古相联系,他希望子课题图像数据库的建设要将音乐考古的音频数据库纳入其中。评审组长刘伟冬教授总结发言,指出课题研究很好地贯彻了习总书记让文物遗产“活起来”的指示精神,通过重大问题导向架构课题研究框架,具有很强的学术前沿性与探索性。他认为需要着力发掘与重构中国艺术考古遗产在多民族国家形态下的存在方式、表现形式、主体观念与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中国艺术考古遗产的生命存在性与艺术价值体系,以期打破西方学界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模式预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希望课题组认真思考各位专家的建议,出色完成重大项目各项任务。课题组感谢各位专家提出宝贵建议的同时,也积极表示将会认真研究并吸纳专家的建议,努力工作,争取不负期待以高质量完成项目。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陈振濂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阮荣春教授发言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刘赦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武嘉文、任晓璐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