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11月,是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双一流学科共建单位。
历史传承。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优良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于1906年创设的图画手工科,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端。此后的中央大学于1922年开始戏剧戏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1928年设艺术专修科;1929年设艺术教育课,分国画、西洋画、手工和音乐四科;金陵大学于1933年创办的影音系,开创了中国现代电影教学和科研的先河,两校都曾拥有当时国内一流的艺术系科。在校史上,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高剑父、吕斯百、吴作人、傅抱石、潘玉良、马思聪等杰出的艺术家和吴梅、唐圭璋、宗白华、钱南扬、吴白匋、陈中凡、陈白尘、陈瘦竹、董健等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学者先后在此执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发展历程。1993年,南京大学成立美育教研室,承担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199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成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立教学单位。1998年,南京大学成立了雕塑研究所,由雕塑家吴为山教授担任所长。200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美术研究院。2013年,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和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合并成立“艺术研究院”。2017年,南京大学将艺术研究院和美术研究院合并,成立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形成了集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戏剧影视学、艺术传播、美术学、艺术教育、美术与书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
机构设置。在机构设置上,学院下设艺术理论与创意系、美术与设计系、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现有9个研究所(中心),1个美育实验室,2个部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双创”实训中心。
学科特色。在学科设置上,学院设有“艺术文化学”交叉学科博士点,艺术学学术学位硕士,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硕士。艺术学学术学位硕士包括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戏剧影视学、艺术传播、美术学和艺术教育六个方向;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硕士包括雕塑、油画、中国画、书法篆刻四个方向。
师资力量。在师资力量上,学院具备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实践相融合的优势,拥有一支梯队合理、敬业精干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院共有教职工55名。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研究馆员1人;研究系列人员10人;其中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领军人才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三层次4人,江苏社科英才1人。
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学院现有在校生245名,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81人,硕士研究生164名,留学生1名。硕士研究生包含全日制学术型硕士103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61人。
本科教学方面,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的美育和公共艺术教学工作,开设了文学人文、视觉人文、音乐人文、戏剧人文、媒体人文、工艺人文6门美育核心课程。同时开设各类型艺术公共选修课程,全年共计近90门。
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上,学院逐步形成艺术史论、美术学、戏剧影视和艺术传播研究等核心学术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包括5个国家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3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14项、校级项目21项、横向项目14项。累计项目经费逾一千七百余万元。教师每年在一流期刊、CSSCI以及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
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上,着力打造雕塑、油画、国画、书法等优势专业,培养出大批优秀艺术家,并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很高成就。学院师生多次荣获全国美术展览奖项。
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上,国际化成为学院一大亮点。教师中有8位教师具有海外博士学位,2位港台大学博士学位,14位有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或长期访学、进修的经历。学院与世界著名大学有着密切的教学科研合作。学院设立“缪斯基金”等资助研究生境外游学。举办“海外院士大讲堂”、“人文艺术系列讲座”等,每年邀请国外院士和顶尖学者来校或线上举办近30场学术交流活动。
发展愿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将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依托南京大学雄厚的人文学科实力,整合校内外的艺术资源,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懂艺术的思想者和有思想的艺术家”。学院兼顾专业人才培养和公共艺术教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努力创建具有南大气派、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艺术教育与科研团队,为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4年9月)